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法寶講座 做好事:星雲大師的空無思想
2020-11-08
法寶講座主題11月1日「做好事:星雲大師的空無思想」,由佛光山文化院院長助理永餘法師主持,與談人桃園講堂監寺覺輝法師、中華古今人文協會理事長周學文。與眾分享並探討星雲大師今日所能成就的一切,皆來自其空無思想的超然智慧,以及大師有關對空無思想的闡述和如何實踐。
永餘法師引用星雲大師在其著作《我不是「呷教」的和尚》,以「生於憂患,長於困難,喜悅一生」說明他的一生,更道出「佛教靠我」是其心中的一盞明燈,大師說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,就是做和尚,為佛光山立下「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共修」四大宗旨,開創出世界五大洲的弘法事業。大師說過「心懷度眾慈悲願,身似法海不繫舟,問我平生何所求,平安幸福照五大洲」,其胸懷就如同大海,不執著不執取在任何一個人、一件事上,完全心繫眾生。大師從初來台時的一無所有到如今的成就,可謂「空中生妙有」的極佳實證;能夠廣度一切眾生,就是空性最好的見證。
覺輝法師說,空,在佛教有無限的意義,就是諸法因緣生滅的道理。「空」、「有」不易理解,要經過精進修行,才能了解空是真正的解脫之道,而真正的空是超越有與無的對待的。空是般若的智慧,是正見,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空是真理,能包含一切,無所不在。空也像是雷電與風,可以無遠弗屆,橫遍十方,豎窮三際;以手因為握緊與張開而呈手掌與拳頭為喻,有或是空,都是隨著因緣不斷變化。佛教的「三法印」─「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」,闡述的也是空的道理;從「有」可以了解「空」,從因果循環、因緣合和也能體悟到空,唯有超越對待,才能體會到空有一如。空並不是一般知識的臆度,而是要經過精進勇猛的修行才能體證。
周學文從星雲大師的文章以及著作,分享大師對空無的思想闡述,和創造妙有的實踐。像是「『無』不是否定一切,反而是更肯定一切。」、「也唯有體會『無』的妙用,才能建立新的人生觀。」
「空」就是要具有包容性,「有」就是要具有創造力,最後要有執行力,體悟後落實在生活上,則能轉逆境為平順,化坎坷為平坦。如何落實空有不二,就是要看破、放下、隨緣、自在。周學文說,大師對於空無思想的闡述,是他在面對人事物上很好的指南針,遇到任何不愉快時都可以用上,就能夠放下、開朗,轉變人生,可以轉苦為樂,轉煩惱為菩提;佛法的成就是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力行菩薩道。以行「三好」─「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」,清淨身口意三業,供養大眾,就是日常生活最好的修行。
永餘法師和覺輝法師並分別從自身在弘法經歷所遇到的考驗,說明要創造因緣,以慈悲、包容、忍耐、堅持,最終得以迎刃而解,若不開創與培養因緣,就不會有所謂的妙有。周學文也以自己在經營事業上的諸多挫折,體會苦空無常,讓他更懂得珍惜因緣。
永餘法師並總結,所謂「空」,不是只有理解意義而已,還要能夠創造、執行,才能得到隨緣自在。空的智慧是體悟來的,星雲大師具備空性的智慧,所以他能遨遊天下,隨處歡喜自在。大師懂得開創因緣、運用因緣,菩薩就是了知空,所以可以成就妙有的智慧,佛光山也是在星雲大師空有一如的思想帶領下,成為真正菩薩道的道場。
永餘法師引用星雲大師在其著作《我不是「呷教」的和尚》,以「生於憂患,長於困難,喜悅一生」說明他的一生,更道出「佛教靠我」是其心中的一盞明燈,大師說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,就是做和尚,為佛光山立下「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共修」四大宗旨,開創出世界五大洲的弘法事業。大師說過「心懷度眾慈悲願,身似法海不繫舟,問我平生何所求,平安幸福照五大洲」,其胸懷就如同大海,不執著不執取在任何一個人、一件事上,完全心繫眾生。大師從初來台時的一無所有到如今的成就,可謂「空中生妙有」的極佳實證;能夠廣度一切眾生,就是空性最好的見證。
覺輝法師說,空,在佛教有無限的意義,就是諸法因緣生滅的道理。「空」、「有」不易理解,要經過精進修行,才能了解空是真正的解脫之道,而真正的空是超越有與無的對待的。空是般若的智慧,是正見,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空是真理,能包含一切,無所不在。空也像是雷電與風,可以無遠弗屆,橫遍十方,豎窮三際;以手因為握緊與張開而呈手掌與拳頭為喻,有或是空,都是隨著因緣不斷變化。佛教的「三法印」─「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」,闡述的也是空的道理;從「有」可以了解「空」,從因果循環、因緣合和也能體悟到空,唯有超越對待,才能體會到空有一如。空並不是一般知識的臆度,而是要經過精進勇猛的修行才能體證。
周學文從星雲大師的文章以及著作,分享大師對空無的思想闡述,和創造妙有的實踐。像是「『無』不是否定一切,反而是更肯定一切。」、「也唯有體會『無』的妙用,才能建立新的人生觀。」
「空」就是要具有包容性,「有」就是要具有創造力,最後要有執行力,體悟後落實在生活上,則能轉逆境為平順,化坎坷為平坦。如何落實空有不二,就是要看破、放下、隨緣、自在。周學文說,大師對於空無思想的闡述,是他在面對人事物上很好的指南針,遇到任何不愉快時都可以用上,就能夠放下、開朗,轉變人生,可以轉苦為樂,轉煩惱為菩提;佛法的成就是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力行菩薩道。以行「三好」─「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」,清淨身口意三業,供養大眾,就是日常生活最好的修行。
永餘法師和覺輝法師並分別從自身在弘法經歷所遇到的考驗,說明要創造因緣,以慈悲、包容、忍耐、堅持,最終得以迎刃而解,若不開創與培養因緣,就不會有所謂的妙有。周學文也以自己在經營事業上的諸多挫折,體會苦空無常,讓他更懂得珍惜因緣。
永餘法師並總結,所謂「空」,不是只有理解意義而已,還要能夠創造、執行,才能得到隨緣自在。空的智慧是體悟來的,星雲大師具備空性的智慧,所以他能遨遊天下,隨處歡喜自在。大師懂得開創因緣、運用因緣,菩薩就是了知空,所以可以成就妙有的智慧,佛光山也是在星雲大師空有一如的思想帶領下,成為真正菩薩道的道場。
最新消息
人間佛教與藝術心心相連 光明大學講座與靜坐體驗
2025-10-11茶和天下・中秋雅集 萬年寺代表應邀出席
2025-10-11休士頓協會中秋聯歡會 月圓人圓法喜盈門
2025-10-11育華中學考生祈福會 600位應考生迎向光明
2025-10-11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講座 星雲大師「人間佛教佛陀本懷」
2025-10-11香港義工中秋聯誼會 無私奉獻結善緣
2025-10-11三好燈塔學校 雙園國小學生愛讀《人間福報》
2025-10-11佛光童軍服務員木章訓開營 培育三好童軍領袖
2025-10-11佛光山走入瑞典校園 以禪修啟發青年心靈
2025-10-11月圓人和 中天佛光人歡慶中秋
2025-10-11
相
關
消
息